苏笙笙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放下茶杯,冷下脸来。
春喜小心翼翼的走上前去道:
“大小姐恕罪。”
苏笙笙并没有说话,只是往后一靠,倚着椅子,看着她。
不知道这样伪善的日子还要装多久,苏笙笙真想一把撕破她们的脸皮,不再和她们这么伪装下去,也不知道她们累不累,反正自己是挺累的。
“怎么?”苏笙笙冷冷的问春喜,连个眼神都没有施舍给她。
“大小姐是不是在生奴婢的气,往日都是奴婢伺候小姐,今日小姐却说要逢春伺候。”
“你一个奴婢也值得本小姐跟你置气?”
春喜一听,连忙吓得跪了下来。
“大小姐恕罪,小姐尊贵,奴婢哪里会有福分值得大小姐置气。”
苏笙笙也不跟她废话。
“往日都是你在本小姐面前伺候,可前两天你倒是胆子大了起来,竟不跟我说便往林姨娘房中去,看来是平日里纵容你太多了,竟让你忘了你的主子是谁。”
“大小姐恕罪。”
“罚你到院中跪一个时辰,往后换逢春来伺候,你就去替逢春的班,好让你长长记性。”
春喜一听自己要被换走,一时间慌了起来,要是自己不能再在小姐面前伺候,就等于自己往后都不清楚小姐的动作了,这会让她在林姨娘和二小姐那里受罚的,一想到这春喜就猛的求情。
“大小姐恕罪啊,奴婢是真的被林姨娘叫去帮忙了,小姐有亲事来,林姨娘怕照顾不周便叫了奴婢去,奴婢是伺候您生活起居的奴才,所以才叫了奴婢前去,奴婢一直都记得大小姐是奴婢的主子,大小姐对奴婢的好奴婢今生都不敢忘,还请小姐给奴婢一个机会,往后奴婢一定会做好做到小姐满意的,小姐别将奴婢换走。”
说得倒是真真切切的,不过苏笙笙想着不过是为了得到她的动作和监视她罢了,又怎么会被春喜的一番话给打动。
“罢了,做错事难道不用受到惩罚吗?单凭几句话就能将错误消除?”
春喜忙磕头请求,但是苏笙笙毫不动容,自己就是要把她换掉,除掉林芳容的监视,往后自己还会做出更多的反击,等着吧。
苏笙笙听得心烦,叫逢春来把她拖了下去,并且告诉逢春,往后都由她来伺候自己。
逢春听令。
第二天
苏笙笙起了个大早,逢春伺候她梳妆打扮。
“大小姐,奴婢家乡有一种女子未出阁的发髻,叫双螺髻,奴婢觉着适合小姐得很,梳妆起来俏皮可爱。”
苏笙笙一听,觉着可行,毕竟自己也才十四岁,俏皮也是行的。
笑道:“是么,梳起来我看看。”
逢春应了后便开始忙活起来,不一会的功夫便梳好了。
苏笙笙左看看,右看看,很是满意,双螺髻活像两只猫耳朵,再放些首饰装饰下来,倒也不觉得像小孩子那般天真幼稚。
“是很不错,我很满意,想不到逢春你还有这般手艺,往日真是埋没了你。”
“小姐谬赞。”
随后逢春拿来衣裳替苏笙笙更衣。
结束后苏笙笙整个人就是焕然一新,苏笙笙的瓜子脸配上双螺髻当真是有些俏皮可爱的,浅绿色的衣裳又平添了几分姿色。
逢春看着心情也是愉悦了几分,自己的小姐跟二小姐比起来也是不差的,只是往日的大小姐穿的比较素,且春喜给小姐梳的发型似乎也不是那么的能衬托小姐的美貌。如此看来小姐还当真是跟二小姐不相上下。
苏笙笙见逢春打量起自己来不带眨眼的,嗤笑着问她:
“怎的这般看着我,眼睛都不带眨一下。”
逢春被点到,愣了一瞬马上开口说道:
“奴婢看小姐也是倾国倾城的姿色,绝不输二小姐半分,往日都没发现小姐竟然也这般美丽动人。”
苏笙笙听得心花怒放。
“就你会说。”
“奴婢说的是实话。”
“贫嘴。”
苏笙笙带着逢春到苏府门口备好的马车上等了半柱香的时间苏微微才姗姗来迟。
只见她穿的珠光宝气的,飞仙髻在她头上显得张扬又俏皮,整个人就是一个十足的贵气。
苏微微见苏笙笙不同往日的俗气,反而今日显得乖巧可爱,还有,今天她怎么突然好看了许多?!苏微微一怔,正想瞪春喜,发现今日陪苏笙笙一同出席的是逢春,脸色瞬间不好看了起来。
苏笙笙看在眼里,微不可查的笑了笑,别过脸去将窗帘撩起来看着窗外。
“姐姐今日可真漂亮,可是要抢了妹妹的风头呢。”
苏笙笙听罢冷笑,真是改不了的性子,有求于人的时候倒是能委曲求全,平日里高贵的头颅从不低下,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倒是什么话都敢说,什么都敢做。
“妹妹哪里话,自然是京中才女更胜一筹。我不过是什么都不会的平凡之躯罢了,哪里比得过妹妹。”
苏微微听得这样说,自然是爱听的。
“怎的不是春喜来伺候姐姐?”
“春喜那丫头平时纵容她太过,现在犯了错总是要责罚的,不然倒是让她忘了谁是主子谁是奴才。”
苏微微一听,往日她可不是这样的,怎的现在锋芒毕露了,难不成是察觉了什么?
“姐姐是觉得春喜这丫头笨么,往日都是她伺候你,我觉着挺好,奴才犯错还是要以仁待人才能得民心呐,不然奴才怎么会诚心替你卖命呢。”
以仁待人?若她们真是以仁待人那春喜该直接是她们的奴才了,又怎么会是她苏笙笙的奴才?呵,自己恶毒还劝他人行善,真是会伪装。
“我的丫鬟我还没有权力整治了?到底还是妹妹略高一筹啊,我到底还是不如妹妹,御下之术还得靠妹妹传授。”
苏微微听得嘲讽之意,虽是心中有怒气,也止住了言语,怕自己再说下去会让苏笙笙起疑心。
冷哼一声转过头不看她。
说话间丫鬟已经退出去了,马车行驶在京中,百姓早已见惯这样的富家子女出行,纷纷避让。